2025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式现代化研究院院长张翼接受《中国经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建议高等教育适应于人工智能的发展而加速改革步伐。为适应人工智能时代的发展,高等教育应该因时制宜,深化改革,培养更多适应智能社会的新型人才,为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提供人才支撑。”
高等教育范式面临挑战
随着人工智能等新质生产力的快速发展,我们正在经历社会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交往方式的深刻变革。这一变革不仅重塑了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也对教育提出新的挑战,同时也创造了再次大发展的机遇。
当前的高等教育主要范式,形成于工业社会时期,更加强调专业化、标准化和统一化。然而,在人工智能迅猛发展的今天,这种范式开始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张翼认为,对于智能体而言,因为其精准的记忆力与通识性,即使在弱人工智能的时代,在那些常规性、重复性劳动领域,其已经显示出比人的劳动更强的竞争优势。
人工智能的发展速度,或者机器人(19.870, 0.47, 2.42%)在代替人的专业劳动方面的进步速度,开始迫使大学教育模式改革。以原有的教材体系和培养模式生产的劳动力,开始面临劳动力市场转型的重大挑战。
某些领域的工作,如翻译、编程、文案写作等,在传统社会中属于少数人才能完成的工作,属于专业化的创作。但在大语言模型中,却是小菜一碟。春节期间,网上传来的DeepSeek写的诗词,其平仄、押韵与意向的塑造,或能够超过90%的大学毕业生的写作能力。甚至于中文专业的大学毕业生,其平均的作诗能力,也赶不上语言大模型的作诗能力。诸如此类,不胜枚举。所以,智能体在代替体力劳动岗位的同时,也开始规模性代替脑力劳动岗位。这很容易导致大学毕业即“知识过时”现象的发生。
张翼认为:“高等教育必须重新审视其培养目标和方式,以适应新的市场需求和就业环境。”
建议重塑高等教育生态系统
面对挑战,为重塑高等教育生态系统,培养适应智能社会的新型人才,张翼提出了多项改革建议。
“建议改革当前高等教育的基本范式。”他说,“树立个性化教育理念,摒弃标准化教育思维。将大学从批量同质化生产人才的培养模式转变为小班化个性化创新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同时,还要强化终身学习型社会的建立,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新的经济社会工作和生活场景适应能力,使他们在毕业后也能利用远程学习和智能教学同步自己的知识体系。
张翼还建议:“进一步加大高等教育的专业设置改革,进一步修改和重建适应于智能时代经济社会发展的教材体系。”推动学科交叉与“教授+专业AI”的教育体系建构,以适应劳动力市场的变化和人工智能加速发展的需要。
在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上,他表示:“要推进人才形成从‘知识容器’向‘智能协同能力’转型。培养学生的‘系统思维’和‘人机协作素质’,在课堂上以‘人机协同’场景培养学生的参数化思维。”这有助于培养适应“人+人工智能”时代需要的新型人才。
在此基础上,张翼建议加大产学研用与校企联动模式一体建设。他说,“打破教育与市场主体的独立特行架构,搭建校企联动课程开发平台。将最新AI研究成果转化为教学模块,利用大模型的强大功能促进自然科学和哲学社会科学融合创新。同时,加强伦理规范管理,防止数字人(19.860, -0.17, -0.85%)的非伦理使用和‘人工智能幻象’对人的知识生成的影响。”
通过重塑高等教育生态系统,重塑课堂互动教育场景,重构人机结合的培养模式,中国可以培养更多适应智能社会的新型人才,为中国式现代化和世界人才市场竞争提供有力支撑。未来的大学将成为知识创新的策源地和人机协同进化的实验场,既保持教育对人的人文素养的培养,又保障教育对人的技术应用能力的适应。
(编辑:吴婧 审核:杜丽娟 校对:颜京宁)